-
80年代初我刚到北方,一位山东朋友说,他的老乡70年代末去过贵阳,告诉他贵阳是一个“很浮华的城市”。其实,那时候大多数中国的城市,放到今天,也就是个普通的乡镇水平,相比其它城市,贵阳城区更是显得又小又破。很难说得上是“浮华”。
不过,相对于当时的北方城市而言,贵阳人历来有一种对流行事物的敏感,这种敏感,是在抗战时期,由大量的江浙沪流民所带来的。
抗战初期,初到贵阳的江南人士对贵阳的印象非常糟糕,一位少妇,抱怨说,贵阳“出人意外的小”,“不是城,简直是乡下”。但几年之后,作家茅盾来到贵阳时,他却发现,这个曾经“土头土脑”的一省首善之区,已“出落得更加时髦了”,不仅街道上洋楼、影院、旅馆装饰分外摩登,而且物资也颇为丰富,“要什么,有什么”,尤其让他惊讶的是“这西南山城里,苏浙沪气味之浓厚”。从那时起,这种由大量外地人所带来的繁荣和时髦,也慢慢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时尚意识。
尽管从50年代到80年代,贵阳像大多数城市一样破败,但这种对流行事物的敏感,依然使它一方面土头土脑,另一方面又显得很时髦。当时,在广州,上海刚刚开始流行的某些发型,服饰,商品,几天后就会出现在贵阳的街头。所以,作家徐怀中称贵阳是“小香港”。
说小香港,有点夸张。不过,今天再看老照片中的贵阳,近百万的人口拥挤在狭窄的老城区,大街上,每天熙熙攘攘,店铺林立,周末主要大街人都多得像电影院散场一样,而卫城市里的犯罪活动非常猖獗,小十字一带,聚集着各种形色可疑的人,买卖票证的,拉皮条的,扒手团伙,走到那里,耳边全是黑话。看起来一派乡村般的淳朴,实际上。却让人很有一种不安全感。举报